一、比喻★ 1.1概念
用与甲事物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或用乙道理来说明甲道理。
1.2类别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像、好像、似、似的,如……一般、像……似的”等喻词。 示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是、成为、变成、等于”等喻词。 示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本体不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示例: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
1.3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示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析:把出水很高的“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形状。
1.4注意 有些句子中虽然有“像”“好像”等词语,但并不是比喻句,如下列几种情况。 (1)表示比较。例:他长得很像他爸爸。 (2)表示猜测。例: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列举。例: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像故宫、长城等。 (4)表示想象。例: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二、夸张★
2.1概念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2.2类别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 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 示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说成与前一件事同时出现的。 示例: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儿来了。
2.3作用 突出人或事物某方面的特征,鲜明地表达某种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烘托气氛,引人联想。 示例: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大家都不敢跟他开玩笑。 分析:把“他的心眼”缩小夸张,突出了“他”心眼很小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比拟★
3.1概念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2类别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示例: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例①),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②)。 示例: ①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②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3.3作用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所描绘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示例: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就惊散了。 分析:把物当作人来写,“露面”将“月亮”人格化,“惊散”将“星星”人格化,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3.4辨析:比拟与比喻
(1)比拟的重点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示例:沙漠吞噬了一片美丽的绿洲。 分析:把“沙漠”当作生物来写,赋予“沙漠”生物的动作“吞噬”。 (2)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说明甲事物,强调两种事物的相似性。 示例: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分析:本体是“梯田里的庄稼”,喻体是“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以“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说明“梯田里的庄稼”连绵起伏的样子。
四、反问
4.1概念
无疑而问,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4.2类别 (1)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 示例: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 (2)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示例: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4.3作用 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引人深思。 示例: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 分析:表明态度,加强语气,强调“要承认错误”。
五、设问
5.1概念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或听众注意和思考问题。 示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5.2作用 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示例: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分析:引导读者对“什么是路”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突出后面的答案,耐人寻味。
六、借代
6.1概念
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6.2类别 (1)部分代整体:用事物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示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特征、标志代本体: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示例: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3)具体代抽象:用具体事物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示例: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4)结果代原因:用某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 示例: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充当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示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6.3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示例:他前怕狼后怕虎,唯恐丢了乌纱帽。 分析:用“乌纱帽”代指官职,使表达具体生动,使形象更加突出。
6.4辨析:借代与比喻 (1)借代是代而不喻,原事物(本体)与代替它的事物(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示例: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分析: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因为“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是借体,与本体少先队员之间具有相关性。 (2)借喻是喻中有代,原事物(本体)与代替它的事物(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分析:“燕雀”泛指小鸟,比喻庸人;“鸿鹄”指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庸人与“燕雀”之间具有相似性,志向远大的人与“鸿鹄”之间具有相似性。
七、排比
7.1概念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起来,以丰富内容,增强语势。
7.2类别 (1)句子成分排比。 示例:这个秋夜,是寂静的、温和的、梦幻的。 (2)句子排比。 示例: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
7.3作用 丰富内容,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抒发强烈的感情。 示例: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分析:“是”后面的内容由四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构成,富有气势,表现了延安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延安歌声的赞美之情。
八、反复
8.1概念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8.2类别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出现。 示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2)间隔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将反复的部分隔开。 示例: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8.3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示例: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分析:“你在哪里”两次出现,强调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8.4辨析:反复与排比 (1)反复侧重于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作用是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感情。 示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沉默呵”“在沉默中”反复出现,强调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排比侧重于句子成分或句子结构的相同或相似、语气的一致、意思的密切关联,作用是丰富内容和增强语势。 示例:科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分析:三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得内容丰富,语势增强。
九、对偶
9.1概念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
9.2类别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关。 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矛盾。 示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串对:上下句之间是承接、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示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9.3作用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示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分析:“海阔”对“天高”,“凭鱼跃”对“任鸟飞”,句式整齐,内容凝练,具有音律美。
9.4辨析:对偶与排比 (1)对偶是两个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短语或句子的对称排列。 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分析:“宝剑锋从磨砺出”和“梅花香自苦寒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说明了只有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得到美好结果的道理。 (2)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成分或句子的平行排列。 示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分析:四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