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语文散文标题、语句含义作用静悟材料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一)标题含义模式
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双关义、比喻义)+主旨情感意蕴。
(二)标题作用思考方向
1.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1)内容——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点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事件或暗示事件的发展,呼应细节;③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④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2)情感主旨——①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②表明……感情(态度),透露(点明、暗示)情感主旨。
(3)人物——表明作品人物性格
(4)题目本身特点——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
2.分析形式上的作用:
(1)结构——①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修辞——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化用诗词、象征 等手法,……
(三)例题展示
1. “枣香醉人”作为文章的标题,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是指枣香、酒香融为一体的那浓浓的香气醉人;②是指在枣树下度过的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陶醉于那美好的回忆中;③是指年迈的爷爷奶奶对“我”深深的爱,亲情更“醉人”。
2.《纸上故乡》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答案: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3.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6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可“枣香醉人”,理由:①“枣香”是全文线索,有结构全文、渲染氛围的作用。②“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③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示例二:我认可“根”,理由:①运用比喻——老家是人的根,爷爷奶奶是我们的根,形象贴切。②“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爷爷奶奶如枣树的根,用生命培育了儿女却耗尽了自身,表达对他们的赞颂。③“根”深化了主旨,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是我永远的精神依托。
4.这篇散文“父亲的鞋子”为题,用意何在?(6分)
答案:①“父亲的鞋子”既是文中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串起了全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②以小见大,寻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鞋子”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之情。③“父亲的鞋子”抒发了“我”对父亲勤劳一生的感激与赞美。
【句子含义】
(一)常见重要句子类型
1.文眼句:它既可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不仅可使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融合在一块,而且能使文章内部意义贯通流畅。
2.主旨句:标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和灵魂,有极强的概括力。
3.过渡句:既可起结构上的起转承合作用,又可归结和提示上下文内容。
4.总结句:是文章内容或情感的收束。
5.警策句:文字十分简练,内容异常丰富,含意尤为深刻。
6.精彩句: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功力,它浸透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
7.含蓄句: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它多是用比喻、象征等修辞句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含意。
(二)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借代、双关、反语、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
(三)句子含义思考方向
1.从手法上,若句子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必须点出手法和所写内容,并说明效果。如果是比喻、比拟等,注意要把喻体、拟体还原成本意。
2.从内容上抓出关键词、关键句。结构复杂的句子,抓主干、枝叶,关照复句间逻辑关系。结合语境,弄清其上下文讲了什么,待分析的字、词、句和它们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理解整句话的含意,其实就是要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词。比如:代词的指代意义,动词,形容词的表面意和语境意。
3.从主旨情感上,即看这句话和所在段落中心、上下段落内容和全文主旨情感的联系。
注意:以上三点是思考的方向,根据具体内容,不一定全部在答案中出现。
(四)例题展示
1.理解第四段划线句子的含意。(6分)(《父亲的鞋子》)
原文段划线句子: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答案:“我”看清的是当时父亲的白发,不能看清的是父亲一生的劳苦,“怎能看清”以反问句式表达了“我”内心的复杂感情,对父亲辛劳一生的心疼与感激。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我们的裁缝店》)
原文段: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独特意义。
【句子、语段作用】
(一)设问方式
常式提问:①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变式提问:①文章以“××××(内容)”开头,有什么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内容)”? ②文章以“××××(内容)”结尾,有什么好处?/请赏析文章结尾段。
(二)句段作用思考方向:内容作用+结构作用+表达作用+读者作用
①内容作用: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联。
②结构作用:
a.开头:开篇点题,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作铺垫;与下文××××(内容) 形成对比(反衬或抑扬),使文章有波澜;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b.中间: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照应,与上文(或下文)形成照应;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c.结尾: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或上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d.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运用反复,一唱三叹。
③表达作用:主要看该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运用了什么技巧。
④读者作用: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
(三)特殊段落作用:
(1)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 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结尾段: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3)中间段: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
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首句、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交代人物活动背景、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
文中句——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句——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例题展示
1.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百年震柳》)
答案: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
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生死之间》)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任何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更简洁,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3.第①段的景语中蕴含了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情感?这样开篇,对全文起了什么作用?(6分)(《纸上故乡》)
答案:(1)①描写饶北河对故乡的眷恋,蕴涵了作者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②描写弥漫故乡的馥郁的花香与桔子缠绵羞涩的对语,蕴涵了作者对温馨、安泰、宁静的故乡的赞美之情,③还给人以一种乡间的浪漫情怀的感觉。
(2)这样的开篇,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一种抒情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