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注册
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注】登录/注册即可免费查看/下载大纲真题噢~
  
语文课堂 |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4-05-22 | 912 次浏览 | 分享到:
考情分析
图片

在近几年的语文试题中,考查分值(3)、考查形式稳定,考点略有变化。2017年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修辞手法,四个选项设置都是给出语句和对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让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 2018年和2019年直接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2020年则考查选出“都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组句子”。2021年考查形式又是和2017年一样,四个选项设置都是给出语句和对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只不过是让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分析不正确的选项。


2017年考查了夸张、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2018年考查对反问和设问、夸张和比喻、比拟和借代三组修辞的辨析,2019年考查了拟人、对偶、设问、反复、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2020年具体考查“借代”这一修辞手法,2021年考查了反问、反复、排比、拟人等修辞。夸张、反问、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常见修辞格是考查的重点,其他修辞手法交替出现。尽管考点、考查形式会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均是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也就是说考纲规定的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掌握。


考纲解读
图片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高职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九种,并对常见的修辞手法做了说明。因此在复习时,注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复习,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的掌握。


知识梳理
图片

修辞格也叫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修辞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固定的格式,修辞是对语言的润色加工,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修辞的根本目的是要语言达到清晰、连贯、得体、优美的效果。修辞除了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常用的以外,还包括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变换等。


一、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喻句中的三者并不一起出现。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比喻中喻体多是具体形象的、可以感知的、为大家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
2.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的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好像、似、仿佛、如、如同、犹如等连接。如:
①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④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如:
①生活是海洋。
②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③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④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事实就是科学的空气。
(3)借喻。典型的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如:
①仰起头来向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田田荷叶轻轻摇荡,把颗颗珍珠倾入湖中。
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波及世界各国。
(例①中,“白带子指的是瀑布;例②中,“指的是浪花;例③中, 珍珠指的是露球、水珠;例④中,“海啸指的是来势迅猛,危害性大的金融危机。)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
①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②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③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4.几种非比喻的情况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她长得像她妈妈。/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他的眼睛就像他父亲的一样,长扁形,黑白异常分明。(同类相比)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她好像把这件事忘了。/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加宽了许多。(表示猜测)
③他仿佛听见了他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我好像又听到了她那悦耳的歌声。/那只粗硬的手在我眼前晃动,我好像又看到了30多年前的影子。(表示想象)
④像雷锋、焦裕禄等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我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像黄山、杭州、海南岛等。(表示列举)
()借代
1.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如:
①花白胡子不作声了。(花白胡子这个人的特征代这个人)
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袁世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旧制银元)
(2)材料代本体。如: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属制作的刀、剑等)
②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古代用青铜做镜子,所以此处用以代称镜子。)
(3)具体代抽象。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财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乐器,这里用以指代音乐。)
(4)部分代整体。如: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草一木花草树木)
(5)专名代泛称。如:
①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代各个读者对艺术形象的理解。)
(6)作家代本体。如:
①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苏东坡的词”,辛弃疾的词)
②我们要多读点鲁迅。(鲁迅鲁迅的作品)
()比拟
1.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比拟的种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就是拟人。如:
①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来。
②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③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是拟物。如:
①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②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③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嗷叫着冲了过来。
()夸张
1.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的作用
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3.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的夸张形式。如:
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
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种鲜绿的秧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③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对偶
1.对偶的特点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对偶的种类
(1)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
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
给予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
(2)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排比
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排比的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3.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的某些成分组成排比。如:
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满,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命力。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反复
1.反复的特点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反复的作用
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
3.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如:
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设问
1.设问的特点
自问自答,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自己回答。
2.设问的作用
引起注意,发人思考;承上启下,过渡衔接;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3.设问的种类
(1)一问一答式。如: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一问两答或数答式。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两问或数问一答式。如:
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谁也别想拦住我。
()反问
1.反问的特点
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其中。
反问一般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引起思考,以求共鸣;加强语气,以利论辩;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3.反问的种类
(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如:
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
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②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二、几组相近修辞的辨析
()借喻和借代
共同点:本体都不出现,而是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
不同点:借喻重在“喻”,是取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喻。借代重在“代”,是借两个事物的相关性进行替代,其中不存在相似因素。
鉴别两者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本体和喻体或借体中间加个 “像”字,如果能成立,即是借喻,反之,则是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能从上下文中找到各自的本体事物。如:
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
本体是精锐的部队。本体像金戈铁马,不能成立。
②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借喻)

本体是凶恶的侵略者。本体像豺狼,能成立。


二、辨析语病的步骤和病句的方法

()辨析语病的步骤
快速而又能准确地辨析病句一般有如下三个步骤:
1.将句子先读上一两遍,凭语感判断一下句子是否正确,这样如能发现病句,自然是最快捷最理想的。
2.从语法角度分析。之所以先语法而后修辞、逻辑,是因为语病中语法错误占的比例最大。此外,即使不是语法错误,分析一下句子结构对把握句意也有一定的好处,便于我们再作修辞、逻辑的分析。
3.如果一个句子从语法的角度看不出什么毛病,就应再从修辞、逻辑角度检验,主要看它是否合乎事实、情理。
()比拟和比喻
比拟只有被比拟的事物,不出现拟体。比喻中的喻体是一定要出现的,它的出现是比喻最根本的标志。如:
①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
只有被拟体——帝国主义出现,没有出现拟体——狗。
②帝国主义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比喻)
像狗一样”,出现了喻体。
()反复和排比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综合运用,既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又能使气势更加磅礴。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致尚升本深耕教育行业35年,与华师科教联合办学,聚焦于成人学历提升培训,包括高职高考、专插本、高考复读等项目培训服务。华师科教提供优质师资,教研成果显著,教学经验丰富;致尚升本提供教务服务,密切关注学生,针对学习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现已助力100000+学子圆梦大学!如您有提升学历方面的需求,欢迎咨询我们。

3+证书高考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