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注册
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注】登录/注册即可免费查看/下载大纲真题噢~
  
广东自考《小学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教学》课程考试大纲(14462)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11-15 | 314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教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4462)

目录

l.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ll.考核目标

lll.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IⅣ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l.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小学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教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该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案例的研究和课程设计的实践,掌握小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能够评价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小学课程设计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便他们在未来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具体而言,该课程的目标包括:了解小学课程设计和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小学课程设计和评价的实践技能;理解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培养创新思维和教育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小学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贡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出符合教育需求和学生特点的小学课程,并通过评价和反思提高课程质量,以达到优化小学教育的目的。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其他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也有密切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本课程梳理了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突出了小学校本课程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介绍了国际上小学课程评价领域新兴的学习化评估、学习性评估和学习段评估方式;在内容上,注意反映小学课程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资料丰富、翔实,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在结构上,以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联系当前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这样既有利于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启迪其实践智慧。本课程主要聚焦于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小学教育工作。而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本质、原理和方法,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教育技术则是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果。因此,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主要在于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不同。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小学课程的设计和实

施。同时,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基础,掌握一些常用的教育技术工具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教育游戏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方法和课程改进的策略。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课程改进的策略,以不断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


ll.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lll.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小学课程论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小学课程论的主要领域。理解小学课程的哲学、文化、社会和心理学基础。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概念和原理,提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学课程问题,并加以界定和说明。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课程论概述

1.1.1小学课程论的主要领域

1.1.2小学课程论的关键论题

1.2小学课程的基础

1.2.1哲学基础

1.2.2文化及社会基础

1.2.3心理学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课程论概述

识记:①小学课程论的主要领域领会:①小学课程论的关键论题(二)小学课程的基础

领会:①小学课程的基础:哲学基础、文化及社会基础、心理学基础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理解小学课程的哲学、文化、社会和心理学基础。

本章难点: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概念和原理,提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学课程问题,并加以界定和说明。


第二章小学学生学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学习的概念、小学学生学习层次及学习理论的五大派别。理解基于学习层次的课程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开发,能够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评价一个小学课程开发的实例。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学生学习概述

1.1.1学习的概念

1.1.2小学生学习层次1.2小学学生学习理论1.2.1学习理论概述1.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小学学生学习概述识记:①小学学生学习理论;

领会:①小学学生学习层次及学习理论的五大派别

(二)小学学生学习理论

识记:①学习理论概述

领会:①基于学习层次的课程设计;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开发

综合应用:①够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评价一个小学课程开发的实例。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理解小学学生学习层次及学习理论的五大派别

本章难点:基于学习层次的课程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开发


第三章小学课程内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识记课程内容的组成,了解课程内容的成人化,理解小学课程内容层次、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层次,能将自己在本章中学习的课程理念用于实际课程开发中;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知识发现并解决在小学某学科课程内容更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

1.1.1一般教育内容

1.1.2具体教育内容

1.2小学课程内容结构

1.2.1课程内容层次

1.2.2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层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

识记:①一般教育内容;②具体教育内客

领会:①一般教育内容;②具体教育内容

(二)小学课程内容结构

识记:①课程内容层次

领会:①小学学科课程内客层次

简单应用:①将学习的课程理念用于实际课程开发中

综合应用:①应用本章学习的知识发现并解决在小学某学科课程内容更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理解小学课程内容层次、小学学科课程内容层次

本章难点:将学习的课程理念用于实际课程开发中


第四章小学学习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小学课程开发的影响,理解小学校园环境开发、班课环境开发与小学课程建设的关系,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概念和原理,分析一所小学的学习环境特点与建设状况,挖掘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尝试提出优化学习环境的对策。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学习环境开发

1.1.1小学校园环境开发

1.1.2小学班课环境开发

1.1.3小学隐性课程开发

1.2小学创新性学习环境开发

1.2.1小学网络化学习环境开发

1.2.2小学创新性学习环境开发的走向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学习环境开发

识记:①小学校园环境开发;②小学班课环境开发;③小学隐性课程开发

领会:①小学校园环境开发、班课环境开发与小学课程建设的关系

(二)小学创新性学习环境开发

领会:①小学网络化学习环境开发;②小学创新性学习环境开发的走向

简单应用:①应用本章学习的概念和原理,分析一所小学的学习环境特点与建设状况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小学校园环境开发、班课环境开发与小学课程建设的关系

本章难点:小学创新性学习环境开发的走向


第五章小学课程研制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目标识记课程研制的概念、奥利瓦的十大公理、泰勒原理、课程研制阶段的基本范式和变化范式,了解课程研制的参与者,理解小学课程结构革新的实例,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课程结构的革新内容,分析一个课程设置表或学校课表的课程结构,说明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课程内容

1.1课程研制概述

1.1.1 课程研制的概念

1.1.2课程研制的参与者

1.1.3小学课程结构的革新

1.2小学课程研制过程

1.2.1课程研制的原理

1.2.2课程研制的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课程研制概述

识记:①课程研制的概念

领会:①课程研制的参与者;②小学课程结构的革新

(二)小学课程研制过程

识记:①课程研制的原理

领会:①课程研制的阶段

综合应用:①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课程结构的革新内容,分析一个课程设置表或学校课表的课程结构,说明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小学课程研制过程

本章难点:课程研制的阶段


第六章小学课程设计原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识记课程设计的含义,理解课程设计的多种模式,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内容,评析小学课程设计的案例。


二、课程内容

1.1课程设计的模式

1.1.1学科中心、学习者中心和问题中心设计模式

1.1.2目标、历程和情境模式

1.1.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综合模式1.2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1.2.1研制课程计划

1.2.2制定课程标准

1.2.3 选编配套教材

1.2.4开发课程资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设计的模式

领会:①学科中心、学习者中心和问题中心设计模式;②目标、历程和情境模式;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综合模式

(二)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领会:①研制课程计划;②制定课程标准;③选编配套教材;④开发课程资源简单应用:①应用本章学习的内容,评析小学课程设计的案例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本章难点:课程设计的模式


第七章小学课程实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了解小学课程实施的主题及主要课程的实施,理解小学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内容,分析一所小学的课程实施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课程实施的课题

1.1.1小学课程实施的主题1.1.2小学主要课程的实施

1.2小学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1.2.1 课程实施的策略

1.2.2课程实施的模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课程实施的课题领会:①小学课程实施的主题

简单应用:①小学主要课程的实施

(二)小学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识记:①课程实施的模式

领会:①课程实施的策略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小学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本章难点:小学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第八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了解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校本课程开发新的生长点,理解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模式,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知识,结合一所小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课程内容

1.1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1.1按开发性质划分的模式

1.1.2按主导因素划分的模式

1.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

1.2.1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

1.2.2校本课程开发新的生长点三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领会:①按开发性质划分的模式;②按主导因素划分的模式

(二)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领会:①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

简单应用:①校本课程开发新的生长点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本章难点:校本课程开发新的生长点


第九章小学微型课程开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目标了解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信息化模式和整合模式的含义,理解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信息化模式与整合模式的关系,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几种模式,尝试开发有效、新颖的小学微型课程。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

1.1.1寻找主题

1.1.2确定目标

1.1.3选择内容

1.1.4研制过程

1.1.5实施过程

1.1.6评价过程

1.2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信息化模式

1.2.1 WebQuest设计模式

1.2.2多元智能主题设计模式

1.2.3学习中心设计模式

1.3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

1.3.1基于问题学习的模式

1.3.2基于案例学习的模式

1.3.3基于资源学习的模式

1.3.4基于情境学习的模式

1.3.5基于协作学习的模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识记:①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

领会:①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

应用:①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二)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信息化模式领会:①WebQuest设计模式

简单应用:①多元智能主题设计模式;②学习中心设计模式

(三)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

领会:①基于问题学习的模式;②基于案例学习的模式;③基于资源学习的模式;④基于情境学习的模式;⑤基于协作学习的模式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信息化模式

本章难点: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


第十章小学课程评价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理解小学课程评价的模式;小学课程方案评价、教材评价.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的策略,能够应用本章学习的评价原理,选用一定的评价模式和策略开展相应的课程评价。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课程评价的模式

1.1.1目标达成评价模式

1.1.2差异评价模式

1.1.3全貌评价模式

1.1.4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1.1.5“法庭”评价模式

1.2小学课程评价的策略

1.2.1小学课程方案评价

1.2.2小学教材评价

1.2.3小学教学评价

1.2.4小学学生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课程评价的模式

识记:①目标达成评价模式;②差异评价模式;③全貌评价模式;④背景—输入一过程—成果评价模式;“法庭”评价模式

(二)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领会:①小学课程方案评价:②小学教材评价;③小学教学评价;④小学学生评价

简单应用:①应用本章学习的评价原理,选用一定的评价模式和策略开展相应的课程评价。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本章难点: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第十—章小学学本评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识记学本评估的含义,认识学本评估兴起的四种表现形态。

理解小学学本评估缘起的历程和小学学本评估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小学学本评估的开发思路。


二、课程内容

1.1 小学学本评估概述

1.1.1小学学本评估的绿起

1.1.2学本评估的特点

1.1.3学本评估的体系

1.2小学学本评估的开发

1.2.1方法创新

1.2.2观念革新

1.2.3能力提升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学本评估概述

识记:①学本评估的特点领会:①小学学本评估的纔起

简单应用:①学本评估的体系

(二)小学课程设计的任务

领会:①方法创新;②观念革新;③能力提升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学本评估的体系

本章难点:学本评估的体系


第十二章小学学习化、学习性、学习段评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标识记学习化评估、学习性评估、学习段评估的含义和特点。

理解小学学习化、学习性、学习段评估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应用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能够就小学的一堂课或一个单元,设计与实施学习化评估;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行小学学习性评估的开发;能够结合小学的一个科目,设计与实施学习段评估。


二.课程内容

1.1小学学习化评估的开发

1.1.1基本原则

1.1.2有效策略

1.2小学学习性评估的开发

1.2.1基本原则

1.2.2有效策略

1.3小学学习段评估的开发

1.3.1基本原则

1.3.2有效策略

1.3.3案例分析:北爱尔兰网上测评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学习化评估的开发

识记:①含义和特点;②基本原则领会:①有效策略

简单运用:①有效策略

(二)小学学习性评估的开发识记:①含义和特点;②基本原则

领会:①有效策略

简单运用:①有效策略

(三)小学学习段评估的开发

识记:①含义和特点;②基本原则

领会:①有效策略;②案例分析:北爱尔兰网上测评系统

简单运用:①有效策略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理解小学学习化、学习性、学习段评估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

本章难点: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能够就小学的一堂课或一个单元,设计与实施学习化评估;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行小学学习性评估的开发;能够结合小学的一个科目,设计与实施学习段评估。


Ⅳ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曾文婕、潘黄琼、黄甫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一)规划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成人在职业余自学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包括时间、内容、方法等。先确定每周学习的章节和学习时间,同时制定复习计划,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

(二)多角度学习,丰富知识结构

自学者需要从不同角度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班、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积极思考,探究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

自学者应该积极思考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学习内容在职场中的实际运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自学者可以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如何设计出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实践活动。

(四)勘于实践,强化知识记忆

自学者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勘于实践,通过练习来强化知识记忆和技能掌握。对于这门课程,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课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善于总结,查漏补缺

自学者需要善于总结,查漏补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及时总结所学内容,归纳知识点和方法,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补充。可以建立笔记,记录重要知识点和方法,随时回顾总结,发现漏洞并及时完善。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在助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强调注意正确引导、把握好助学方向,正确处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

(一))梳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首先了解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目标,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小学课程设计和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小学课程设计和评价的实践技能;理解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培养创新思维和教育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小学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贡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出符合教育需求和学生特点的小学课程,并通过评价和反思提高课程质量,以达到优化小学教育的目的。

(三)建议每学分2-3个助学学时。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⒉.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学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通常指在一个课目、一个单元或一节课、一个具体教学活动中,作为师生教学对象的具体知识主题、事实、观念和原理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主要依据是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理论.认知过程理论与情感智慧理论等。

A.教学内容B.课程内容c.教育内容D.学习内容

2.()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制的主要依据。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课程理念

D.课程内容


二、名词解释题

1.小学学习环境

2学本评估


三、简答题

1.简述课程开发资源的基本原则。

2简述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的步骤。


四、论述题

1.试述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

⒉试述学习段评估开发的原则。

3.请你确定一个小学微型课程开发的主题,设计一个微型课程方案。


广东自考《小学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教学》课程考试大纲(14462)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同学们对于广东自考相关问题还有疑问,可以添加老师咨询~致尚升本www.zssbjy.com    聚焦于成人学历提升培训(高职高考专插本、高考复读等),秉承“做好课程做好老师、做好服务”的价值主张,通过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力量、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先后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圆梦大学。


3+证书高考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