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专项练习
第一组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接受,赞同)之。而朝议方(正)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完成)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占)七八。天与(赐予)不取,岂非更(经历)事者恨(遗憾)于后时哉!(状语后置)”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认为……好)之。以(因为)祜病,不宜数(多次)入,更(又)遣张华就(去)问筹策(筹算,谋划,策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晋灭吴》,有删改)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译文: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译文:
答案
(1)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
(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解析 (1)得分点:“与”,赐予;“更事者”,后来主事的人;“恨”,感到遗憾。(2)得分点:“以”,因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
[参考译文]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冬十月,(晋武帝)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作乱),羊祜又上奏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夏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了伐吴的计策,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文言文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注),背畔(通“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认为……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做将领)者?”充国对曰:“无逾(超过)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将军度(估计)羌虏何如(怎么样)?当用几人?”充国曰:“兵难遥(在远方)度(预测),臣愿驰至(快马赶到)金城,图(绘地图)上方略(作战方略)。愿陛下以属(托付,委托)老臣,勿以为忧。”遣充国将(率领)之,以击西羌。充国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停止,扎营)必坚6使……坚固)营壁,尤(特别)能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于是)西至西部都尉府,日(每天)飨(犒劳,慰劳)军士,士皆欲为用(为他所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有删改)
【注】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归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
(1)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译文:
(2)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
译文:
答案
(1)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
(2)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解析(1)得分点:“遥”,在远方;“度”,预测;“驰至”,快马赶到;“方略”,作战方略。(2)得分点:“遂”,于是;“日”,每天;“飨”,犒劳,慰劳;“为用”,为他所用。
[参考译文]
神爵元年三月,那些归顺的羌人以及归义羌侯杨玉,一起背叛汉朝,侵犯边塞,攻打城镇,杀死了地方官吏。当时赵充国年已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派去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担任平定羌人的将领?”赵充国回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他:“你预计羌人会怎样?应当派多少人?”赵充国说:“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请陛下交给老臣来办,不必担忧。”(皇上)派赵充国率领金城部队,去攻打西羌。赵充国时常注意派侦察兵到远处巡察,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准备,扎营时一定使营垒坚固,他特别老成持重,爱护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战计划,然后再战斗。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文言文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饥荒),度(估计)常平[注]不足赡(救济),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张贴告示)属县,讽(规劝,劝说)富人自实(如实上报)粟,总十五万石。视(看)常平价稍增以予民。少与王安石游(交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引导,引荐)之于欧阳修(状语后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不同看法)。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不比……差)扬雄,以吝,故(所以)不及(比得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认为是对的)之。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改)
【注】常平:官仓名。
(1)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
译文:
(2)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译文:
答案
(1)(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
(2)(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
解析 (1)得分点:“谕告”,张贴告示晓谕;“讽”,规劝、劝说:“实”,如实上报。(2)得分点:“不减”,不比……少,不在……之下;“以”,因为;“及”,比得上。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曾巩)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曾巩)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的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皇上赞同他的看法。
文言文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淳熙五年,初置广南烟瘴诸州医官,复置皇太子宫小学教授,诏举(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再蠲(免除)临安府民身丁钱(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征收的赋税)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缺额),自今岁以为(把……当作)常。八年,江浙、两淮、夔州等路水旱相继,发(打开)廪(仓库)蠲(免除)租,遣使按视(视察),民(百姓)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赈济救助)之。
(节选自《宋史·孝宗纪》,有删改)
(1)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译文:
(2)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译文:
答案
(1)再次免除临安府百姓身丁钱三年,下诏令各州补充各军缺额,从此以后每年都如此。
(2)派遣官员视察,(对)流入江北的百姓,命令所在地区予以赈济救助。
解析 (1)得分点:“竭”,免除;“阙”,缺额;“以为常”,把……作为常态。(2)得分点:“按视”,视察;“民有流入江北者”,定语后置句;“振业”,颗济救助。
【参考译文]
淳熙五年,开始设置广南烟瘴各州的医官,重新设置皇太子宫小学教授,下诏令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再次免除临安府百姓身丁钱三年,下诏令各州补充各军缺额,从此以后每年都如此。八年,江浙、两淮、夔州等路水旱灾害相继发生,朝廷打开仓库赈济,免除租税,派遣官员视察,(对)流入江北的百姓,命令所在地区予以赈济救助。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前日讲和之议,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壇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或谓经曰:“文统叵测,益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兵连祸结,斯亦久矣。主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险,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铺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证明)前日讲和之议,蒙古王文统素(向来)忌郝经有重名(盛名),既请遣经复,阴(暗中)属李璮潜(偷偷)师侵宋,欲侵手害经。或谓经曰:“文统叵测,盍(为什么)以疾辞(借口)?”经曰:“自南北构难(结成怨仇),兵连祸结,斯亦久矣。主上一视同仁,务(致力于)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踩,踏)不测之险,苟能弭(消除)兵靖(平定)乱活(使……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
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曰:“北朝使来,事体当议。”贾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顺从),傥(倘若,假使)以交邻国之道,当令(让)入见。”蒙古遣详问官崔明道、李全义诣淮东制置司,访问经等所在,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奏蒙古使者久留真州,亦为似道所格(阻扰)不报。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郝经之留》,有删改)
(1)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摘之下,吾学为有用矣!
译文:
(2)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人见。
译文:
答案
(1)如果能消除兵祸、平定战乱,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我的平生所学也算有用了!
(2)议和出自他们的主意,怎么能一切都轻易顺从他们,倘若元使以邻国交往之道来到这里,应当让他们入朝觐见。
解析 (1)得分点:“苟”,如果;“弭”,平息、消除;“活”,使动用法,使……存活;“锋铺”,战争。(2)得分点:“和”,议和;“徇”,顺从;“傥”,倘若、假使;“令”,让。
【参考译文】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南宋告诉忽必烈即位的消息,并且证明以前的讲和之议是有效的,蒙古的王文统一向忌妒郝经负有盛名,就请派郝经为国信使出使南宋,暗地里嘱咐李壇偷偷出兵侵略南宋,想借别人的手陷害郝经。有人对郝经说:“王文统居心叵测,为什么不以有病为借口辞职呢?”郝经说:“自南宋和元结有仇怨,兵祸接连不断,这也有很长时间了。主上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一定要两国交好,虽然我仅凭微弱之躯踏入不测的险境,如果能消除兵祸、平定战乱,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我的平生所学也算有用了!”于是出使南宋。
南宋皇帝听说有元使到来,对丞相说:“北朝使臣到来,一些事情应当商议。”贾似道上奏说:“议和出自他们的主意,怎么能一切都轻易顺从他们,倘若元使以邻国交往之道来到这里,应当让他们入朝觀见。”蒙古遣详问官崔明道、李全义来到淮东制置司,访求邮经等人在什么地方,淮东制置史李庭芝上奏说蒙古使者长久被扣留在真州,也因为被费似道阻挠而不能上报朝廷。
文言文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察看)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给……看)群臣,深自咎责(责备,罪责,罪过),为之不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酒肉,殆(大概)将一期(周年)。陈叔宝从帝登山,侍饮,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表请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帝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答之。它日,复侍宴,及出,帝目(用眼睛看)之曰:“此败(败亡)岂不由(因为,由于)酒!以(在)作诗之功,何如思(考虑)安时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二》,有删改)
(1)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译文:
(2)帝目之曰:“此败岂不由酒!以作诗之功,何如思安时事!”
译文:
答案
(1)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
(2)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正是因为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
解析 (1)得分点:“示”,给……看;“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御酒肉”指饮酒吃肉;“殆”,大概、差不多;“期”,周年。(2)得分点:“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为“目送”之意;“何如”,不如;“思安”,考虑安定。
【参考译文】
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饥荒,隋文帝派遣左右侍臣去察看老百姓的食物,左右侍臣拿回百姓所吃的豆屑杂糠呈献给文帝。文帝流着眼泪将(这些东西)展示给百官大臣们,并深深地自责,从此不再饮酒吃肉,(坚持了)将近一年。陈叔宝跟随文帝登上(洛阳城北的)祁山,在陪侍文帝饮酒时赋诗:“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上表请求文帝登泰山祭祀天地。文帝用亲切客气的诏令答复了他。在另一天,陈叔宝又在文帝举行的宴会上作陪,等他离开后,文帝目送他说:“他的败亡难道不正是因为酒吗?与其在作诗上下功夫,不如用来考虑安定时事政局!”
文言文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迁徙)满城。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案件)讼(诉讼)充斥(多),野裁决无留滞(搁置),涉(经历)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恰逢)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隶属)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使……闻)于朝,河渠官遂罢。俄(不久)升国子博士,诲(教导)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追求,谋求)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并及泉而汲(汲取水,打水)之不可胜(完,尽)用矣。”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有删改)
(1)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
译文:
(2)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译文:
答案
(1)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
(2)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
解析 (1)得分点:“隶”,隶属;“有司”,有关官员:“置”,设置。(2)得分点:“事”,追求,谋求;“汲之”,漫取水,打水;“胜”,完,尽。
[参考译文]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了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十天的处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经学后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
第二组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未可卒制。荀彧曰:“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
(1)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叔陵为江州刺史,性苛察狡险。新安王伯固以善谐谑,有宠于上及太子,叔陵疾之,阴求其过失,欲中之以法。叔陵入为扬州刺史,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微致违忤,必抵以大罪,重者至殊死。伯固惮之,乃谄求其意。叔陵好发古冢,伯固好射雉,常相从郊野,大相款狎,因密图不轨。伯固为侍中,每得密语,必告叔陵。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始兴王谋逆》
(1)叔陵疾之,阴求其过失,欲中之以法。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及中诏用雅,众遂赴雅焉。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之,因冒雨而拜。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帝以道子无社稷器干,虑晏驾之后皇室倾危,乃选时望以为籓屏,将擢王恭、殷仲堪等,先以访雅。雅以恭等无当世之才,不可大任。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
(1)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
6.翻译文中句子。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八年,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答案
1.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
“唱”,通“倡”,倡议;“徒”,只;“以”,连词,因为;“遑”,闲暇,此处指来得及;
参考译文: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准备迎接汉献帝。众人认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还没有平定,不能马上制服。荀彧说:“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现在忠义之士有保全汉室的思想,百姓也有怀念过去的悲哀。在这个时候迎接天子,顺从民众的愿望。”曹操于是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军西进,去洛阳迎接汉献帝。
2.获得的一点利益医治不了致命的创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直不令人痛心吗?
得分点:“所利”,获得的一点利益;“药”,名词作动词,医治;“亡”,丢失;“岂……哉”,“难道……吗”。
参考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信誉,是君主的法宝。国家的保卫要依靠民众,民众的保护要依靠信誉。不守信营,国家就不能驱使民众;失去民众,国家就无法保住。所以古时的君王不欺骗天下人,建立霸业的人不敢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敢骗人民,勤于治家的人不敢骗亲人。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则相反。上极不信任下级,下极不信任上级,上下之间离心离德,只到失败为止。获得的一点利益医治不了致命的创伤,得到的不能弥补失去的,这难直不令人痛心吗?
3.那些当初认为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是定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初言令不便之秦民”;“令便”,新法的好处;“此皆乱法之民也”是以“皆”为标志的判断句。
参考译文:
变法推行了一年,秦国的百姓来到国都,议论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法令推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中没盗贼的景象,百姓为国奋勇作战,不敢私下械斗,乡村城镇都得到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认为新法不便的人又来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刁民。”把他们全都驱赶到边境去。自此之后,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4.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
得分点:“疾”,嫉妒;“阴”,暗地里,暗中;“中”,中伤;“欲中之以法”,“以法”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叔陵担任江州刺史,性格苛察狡诈阴险。新安王陈伯固因为善于诙谐戏谑,被皇上和太子宠幸,陈叔陵嫉妒陈伯固,暗中寻求他的过失,想要用法律中伤他。叔陵入朝担任扬州刺史,朝中事务他大多涉及。省阁执事官员,顺从他的旨意,他当即委婉劝谏皇上进用此人,如果稍微有所违忤,必定用大罪定罪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陈伯固忌惮他,于是谄媚探求他的意图。叔陵喜好发掘古坟,伯固喜好射野鸡,他们常常一起前往郊野,关系亲密,于是一起暗中图谋不轨。伯固担任待中,每次得到朝中密语,必定告知叔陵。
5.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擅长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雅既贵幸”,被动句,王雅尊贵受重用以后;“门下车骑常数百”,定语后置句,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善”,擅长“礼”,礼遇。
参考译文:
等到宫中诏书宣布任用王雅,众人就都跑到王雅那里去了。将要举行任职仪式时,天下雨了,请求打伞进去。王珣不同意,于是冒雨举行仪式。王雅尊贵受宠信以后,威权很大,门下常停着几百车骑,他都能很好地应对接待,尽心地给予礼遇。晋孝武帝因司马道子没有治国的才干,担心百年之后皇室倾覆危亡,就选当时有名望的人担任屏藩之臣,将要提拔王恭、殷仲堪等人时,先去咨询王雅。王雅认为王恭等人没有治世之才,不可担当大任。
6.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
7.如果把镇所迁移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虞”,忧虑,忧患(危险);“相”,偏指一方,指出现危险的地方。
参考译文:
东晋成帝咸康八年,庾翼驻守在武昌,常有妖异荒诞的事情发生,于是计划把镇所迁移到乐乡。征虏长史王述写信给庾冰说:“乐乡距离武昌一千余里,数万军队,一旦迁徙,则要兴建城池堡垒,官府、百姓都会受到劳累,不得安宁。此外,江州需要溯流几千里供给军府物资,所费的劳役将会加倍。况且,武昌地处江东镇戍地的中心位置,不仅可抵御从上流而下的敌寇,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有需要快速向朝廷禀报的事情,快马扬鞭便可及时达到。如果把镇所迁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
8.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分”,分晓;“去就”,离去或留下,担任或辞去职务,此处偏向“不担任官职”“离职”“抛弃官职”“辞去官职”。
参考译文:
当时高宗亲笔诏书选择日期巡幸东南,李纲说:“陛下巡幸常驻的地方,以关中为最好,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不好。陛下即使不能采用上策,也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州,用以表示不忘故都汴京,来维天下人的心念。”高宗便将还京的旨意告谕东、西二京(即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不久高宗的旨意又发生变化,李纲又极力劝说不可以这样做,高宗认为他说得对。但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有人对李纲说:“外面议论纷纷,都说已决定巡幸东南了。”李纲说:“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若有相关问题,可以添加老师咨询~致尚升本zssbjy.com聚焦于成人学历提升培训(高职高考、专插本、高考复读等),秉承“做好课程做好老师、做好服务”的价值主张,通过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力量、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先后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圆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