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注册
手机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注】登录/注册即可免费查看/下载大纲真题噢~
  
3+证书考生关注!2024年3+证书作文热点预测!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4-01-11 | 986 次浏览 | 分享到:

3+证书作文题目主要以社会现象类、社会发展类、爱国相关类、个人发展类、辩证对比类这五大主题展开命题,尤其是社会现象(时评方向)。而一般这种大型考试,写作内容往往也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

    同学们要重视社会时事热点,将自己的生活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相关联。文章要有现实意义,既要结合材料,也要联系实际,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表达。要“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01
今年3+证书作文话题预测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



这些热点话题,或许今年的3+证书作文会考哦

赶紧提前关注吧~

02


热点话题:2023十大流行语




01

新质生产力



精选时评段落


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九派新闻 秦川

       新质生产力是对现有生产力的一次整体跃升,是我们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我国历史上曾“失去二百年”。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大概是100年时间,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大概又是100年时间,在西方坚船利炮攻击下,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的这200年,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是,走过沉重的历史,我们再也不能失去了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们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际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02

双向奔赴



精选时评段落


踔厉奋发,时代与青年“双向奔赴”

龙虎网 浦言
  接棒扛起新使命,时代演绎“青年说”。欧阳修有言: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春何以绚丽?百年沧桑,一代代青年给出铿锵有力的答案。青年人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宽广胸怀,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誓言,更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豪情壮志。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新时代青年接棒前行,他们是“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我年轻我报名我先上”的抗疫逆行者,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卫国戍边战士,是“扎根泥土,懂得人民”的乡村振兴干部。面对困难险境,他们不畏荆棘,冲锋一线绽放青春。

  与时代“双向奔赴”,奋斗诠释“青年行”。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当代青年矢志奋斗,与时代同向同行。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群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展现了青年在新时代迸发出的青春激情。“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新时代青年奋斗的足迹遍布脱贫攻坚、奥运赛场、科技创新、抢险现场等地。“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粒子“探微”,青年们带着创新与梦想奔赴星辰大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他们在实践中经受历炼,增强本领,在时代大潮中书写着奋斗精彩。


03

人工智能大模型


精选时评段落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曾使用AI工具,

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到来

光明网评论员
  其实人们如果仔细想想,关于AI的问题或许也不成为问题。比如说“AI让人们不再思考”,这和“汽车让人们不再运动”“计算器让人们不再算数”又有多少区别?我们用一种静态视野去观察科技,总是容易谬以千里。
  很多事不会如此悲观,但也不会如此乐观。就像工业机器的出现,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能让人从此不工作了吗?当然不会。相反,社畜、打工人、996才是科技进步的另一重真相。AI的出现,大概率也不会让人停止思考,只是人们必须学会换一个方向。
  就像一位学生在采访中所说,当AI工具帮助她提升了效率,为她创造出更多剩余时间,她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做些什么。而这,或许才是当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AI之外的时间,人类到底应该干什么?当人类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打猎、采摘,才有了余力在墙壁洞窟里留下艺术。AI的到来也是类似,人们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翻译、设计、做PPT,那么之后,又该干什么?

  现在想提出一个成熟的方向,其实并不容易。未来或许人人都是理想国里的哲学家,思考玄学问题;也有可能变成阳明先生口中所谓“人人皆是圣人”,每个人都追求道德层面的自我整体性。但无论如何,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到来,人们的生存形态可能会发生某种质变。

作文


适用论题:


①科技就是生产力,谁掌握前沿科技谁就能把握主动权;(ChatGPT将会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并节约人力成本)


②科技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观望等待犹豫要不得,跟上或挖掘机会才是正道)


③未来已来,将至已至;(AI时代已经开启,拥抱新时代;要重点关注此题)


④可“养成”的人工智能像婴儿一样学习成长,最终成为巨人;(深度学习让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最终引发新的革命)


⑤技术的进步不能取代人类智慧带来的创造力


⑥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开辟了探索未来世界的新通道,另一方面也冲击了现有的部分行业的发展)


04

村超


精选时评段落


乡村赛事“上新”了!这次是“村超”

人民日报 唐天奕
  “村超”,是一场场足球赛,又不仅仅是足球赛。以“村超”为舞台,高超球技、精彩对决背后,展现出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赛事之余,也展现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比赛中场休息期间,侗家姑娘唱响侗族大歌,苗家姑娘跳起翩翩舞蹈,榕江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透过绿茵场,榕江的过去和现在一齐呈现在人们眼前:一头是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着榕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一头是糯米饭、腌鱼、杨梅、卷粉等当地特色美食,在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中,讲述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从去年到今年,从“村BA”到“村超”,乡村体育赛事串联起当地百姓的休闲生活,也让在互联网上“围观”的人们过足了瘾。搭建起运动的舞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主角。在“村超”比赛里,做出“彩虹过人”“圆月弯刀”等动作,打出“世界波”进球的球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是司机、木匠、教师等,然而站上赛场,大家就是认真努力的球员。在奔跑和拼抢中,场上的球员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和网上网下的观众一起享受体育运动的激情与魅力。

  如今,全国各地的乡村体育赛事相继推出,从宁夏西海固的乡村篮球赛到江苏徐州的足球“村界杯”,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硕果,在体育赛场上得以缤纷呈现。就在前两天,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将在全国设立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赛区,分赛区开展省级代表队比赛,最终在贵州台江举办首届全国“村BA”决赛。当乡村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也希望这份乡土味道和体育热情继续火热下去。

作文素材


“村BA”的精彩画面还历历在目,“村超”的哨声再次吹响。两者相同的特点是接地气:参与者都是当地群众,奖品都是当地特色农产品,观众覆盖各年龄段。(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也要看到,“村超”的成功,并非是对前者的简单复刻,而是因地制宜,以广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足球运动为载体,并将榕江的民俗文化、特色风情融入其中。


选择足球赛事,得益于榕江浓郁的足球运动氛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榕江群众就自发组织在露天球场比赛,条件虽简陋,但大家踢得不亦乐乎。如今,榕江全县拥有14块标准足球场,注册球队35支,球员上千人。植根于深厚的足球土壤,“村超”的推出便也水到渠成。


“村超”,是一场场足球赛,又不仅仅是足球赛。草地上,高超球技、精彩对决展现出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赛事之余,“村超”也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的展示舞台。比赛中场休息期间,侗家姑娘唱响侗族大歌,苗家姑娘翩翩起舞,榕江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透过绿茵场,特色文化成为榕江的又一张新名片: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榕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糯米饭、腌鱼、卷粉等当地特色美食,在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中,诉说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乡村体育赛事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休闲生活,也通过网络感染着更多“场外人”。搭建起运动的舞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主角。在“村超”赛场上,做出“彩虹过人”等动作、打出“世界波”进球的球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是司机、木匠、教师等,而站上赛场,就是奋力拼搏的球员。也正是这种对足球的热爱,打动了更多人,让“村超”走红网络。在奔跑和拼抢中,场上的球员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网上网下的观众也被这样的热爱与激情感染,沉浸其中一起享受体育的活力、文化的魅力。


如今,我国许多地方的乡村体育赛事相继推出,从宁夏西海固的乡村篮球赛到江苏徐州的足球“村界杯”,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硕果,在体育赛场上得以缤纷呈现。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将在全国设立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赛区,分赛区开展省级代表队比赛,最终在贵州台江举办首届全国“村BA”决赛。相信,乡村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也希望这份体育热情继续火热下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彩的文体活动、更丰厚的精神滋养。 


05

特种兵式旅游





精选时评段落


“特种兵式旅游”的年轻人,奏起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荔枝新闻  吕品
  “特种兵式旅游”是令人羡慕的,那是年轻的力量、青春的气息。当“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欢呼声响起,当疲惫却灿烂的笑容在一个个景点名胜前被相机定格,当30000+的步数霸占了运动榜单,“年轻真好”的声音总会在评论区霸屏。说这话的,或许是正处青春的年轻人们,他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体能与精力,可以始终像打了氮泵一般累并快乐着;也或许是“过期青年”们,他们也曾经年轻过,如今羡慕的,恐怕不止有那不知疲惫的体力,更是那敢于尝试、不畏辛苦、冲动恣意的青春气概。
  “特种兵式旅游”挑战体力和时间的极限,追求以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玩最多的景点,不仅包含了青春的浪漫主义,也折射出朴素的现实主义色彩。一方面,经历了三年疫情,被“憋坏了”的年轻人们迫切需要打开一扇天窗,释放压抑许久的旅行愿望,奔赴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正值春日,更不能辜负这良辰美景;与此同时,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往往财力有限,且学习、工作压力较大,便只能在时间密度与性价比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省钱、省时、玩乐三者兼顾。如此说来,“特种兵式旅游”的背面,是真实生活的粗粝质感。
  在“特种兵式旅游”中,年轻人们展现出属于Z时代的智慧与精气神。比如在火车上度过夜晚,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省下一笔住店费用;此外,24小时营业餐厅、网吧等,都可以在夜晚成为特种兵们的“充电桩”,稍作休整后便与太阳一起苏醒。他们或许会累,他们或许知道还有很多更舒适的旅行条件,但他们不怕,也不在意,在“莫欺少年穷”与“莫惧少时辛”的口号中,年轻人们一边抱怨、一边满足,一边吐槽、一边赞叹,泪中带笑,这便是成长与青春的模样。

  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旅行真的有意义吗?”甚至有人直言“这届年轻人不懂旅行” ,这样的担心与质疑其实大可不必。或许匆忙赶路般的旅行真的无法深切感受一座城市与一处名胜的气质和底蕴,但也可以兑现行走远方的激情与探索世界的渴望,即使步履匆匆,也能起到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的意义,毕竟摄入营养的方式不只有细嚼慢咽。在当下的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下,精致舒缓的慢节奏旅行或许并不适合他们,“特种兵式旅游”看似匆忙果敢,却折射着青春愿景的软着陆,是年轻人们与世界的温柔相处。


写作角度


  • 角度一:开阔视野,行万里路

  • 角度二:助力国民经济欣欣向荣

  • 角度三:正确取舍,辩证思索

  • 角度四:拒绝盲目跟风,收获旅行意义

06

显眼包”


精选时评段落


在内卷高压下,张扬显摆的解压人生

  在这个内卷高压的时代,我们似乎都在寻找一种方式来释放压力,来宣泄心中的情感。而“显眼包”这个词,似乎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那些张扬显摆,不合时宜地爱出风头的人和事物,似乎在无意间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一种寄托,一种解压的方式。

  “显眼包”的行为,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丢人现眼,但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个性释放的人生态度呢?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价值。而“显眼包”们,正是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价值。他们不畏惧他人的眼光,他们敢于表达自己,他们敢于追求自我。这种勇气,这种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学习吗?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显眼包”。他们或许有些张扬,有些显摆,但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压的方式,提供了一种个性释放的可能。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人生,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让我们明白,人生并不是只有竞争,只有压力,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

  “显眼包”的人生,或许有些另类,有些张扬,但却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色彩。他们的人生,是充满解压的人生,是充满个性的人生。他们的人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的人生。


07

搭子

精选时评段落


我们为何需要一次“恰到好处的陪伴”

于石 人民网
  值得关注的是,在快节奏、原子化的现代社会,渴望“搭子”、寻求“搭子”,也暴露出不少人“想要而不可得,可得而不想要”的矛盾感。需要陪伴,却又极力维系“边界”;获取愉悦,但又不想耗费过多心力。事实上,这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对亲密关系另一面的反思。今天,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粘稠,这也意味着边界感的模糊、个人空间的让渡,更何况其中或许还有付出回报的算计、利益得失的考量。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如果情感更多成为了一种羁绊甚至一种消耗,也就不免让一些人生出“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就是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的感叹。
  好在,人与人的联结还在,心与心的纽带也没断。“搭子”的应运而生,以较低的感情投入获得了不俗的情感回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陪伴与疏离的矛盾统一体。当然了,从长远来看,“搭子”只是一个互相妥帖的过程。人际关系的触角总会弥漫生长,是渐行渐远还是渐行渐近?是顺其自然还是事在人为?这是“搭子”的无限可能,也是情感的无穷魅力


08

多巴胺××

精选时评段落


慎拿“多巴胺”当治愈心灵的解药

河北日报 刘采萍

  “多巴胺”走红网络,核心是人们内心对“治愈”的渴望。

  然而,一味把“多巴胺”代表的轻松感当作治愈生活的解药,实则隐含着对困难和压力的逃避。如此“向往”,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与成熟,而只会令人对“逃避”上瘾。

  有了“多巴胺”就意味着快乐吗?未必。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追求快乐幸福的行为时,常拿多巴胺和内啡肽作对比:多巴胺令你对某种事物或行为产生强烈欲望,并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产生依赖,但人的欲望可能指向好的目标也可能指向不好的目标,不假思索和选择地沉溺于欲望,是人生空虚和内耗的主要原因;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感的机制与多巴胺不同——内啡肽以补偿机制发挥作用,它让身体忍受的痛苦变得不值一提,甚至产生超越极限后的释放与痛快,自律、奋斗等典型“痛并快乐着”的体验,多与内啡肽有关。
  一个是欲望中的沉溺,一个是努力后的满足。这仿佛一个隐喻:许多走红网络的“多巴胺”,归纳起来倾向于一种简单易得的沉迷,它固然一目了然,却也可能流于品味的趋同甚至庸俗化。多数“多巴胺快乐”,不过是避重就轻的选择而已。



09

情绪价值


精选时评段落


年轻人网购“情绪”,也是一种精神疗愈

荔枝锐评
  有些生活的苦恼,情绪的压力,或是人性的弱点——比如懒惰,传统的救赎之道其实是自我消解,比如对自己说“你该振作啊”。但现在年轻人不再执着于跟自己较劲,而是购买服务,更愿意将精神世界向外界敞开。这是年轻人在尝鲜,其实也是一种新兴产业在逐渐成熟——疗愈经济。

  有机构曾经发布预测,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所谓疗愈经济,既包括品茗、冥想,也包括花钱购买情绪,购买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这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下,人们解压的一种方式。这是个好现象,人们放过了自我,不再垂头丧气地自责,而是雇一个人,对自己好言宽慰,或是当头棒喝。

  由外界带来的心理暗示,确实可以产生非常具体的效果。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个学校随机抽取了一批老师和学生,对他们说“你们是我选出来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暗示对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效果,老师教得更投入,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

  所以,年轻人买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或是“好运喷雾”之类,看起来像玩笑,挺玄乎,也确实有用。更关键的是,这种廉价的方式让年轻人获得了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新通道:情绪不是由我一人承担的,有人倾听,也有人开解。

  从几分到几元不等的标价决定了这种作用没那么直接和明显,不必抱有太高期待。买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简单,但“像爱因斯坦一样勤奋”就难了,仅靠美好的期待显然无法达成。生活中的难题,外力能帮点忙,最根本的解决办法,终究得靠自己。当人们购买了疗愈产品,关键还是“配合治疗”,夺回生活里的“主体性”,以更强大的内心、更从容的姿态,去迎接挑战。


10

质疑××,理解××,成为××


精选时评段落


“质疑”“理解”“成为”:成年人的现实生活,殊途同归? 

新京报 帕孜丽娅
  在“质疑”“理解”“成为”这个句式中,我们会代入的往往是某个虚拟角色或人物,抑或是在媒介中呈现出的某个形象,换言之,我们并不是在用某个具体真实的样子来表达我们的认同,而只是借助了一个后天形塑特征明显的虚拟形象,甚至只是这个形象的某句话、某个习惯、某个动作来与自身建立联系。这种表达的关键并不在于真实性,而在于代入感和认同感。

  用某种角色或形象代入,可以营造出一种“避风港”,我们不必在意现实的评判和道德审判,只需借助这些形象自由地将自己不能“正确”的一面表现出来,且无需顾虑后果。也许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那么多形象中,许多人唯爱会“发疯”的角色。在现实中严格遵守各种规范,在诸多规则的束缚中努力满足他人的期待,因此哪怕是在网上也想借着这些角色自由抒发甚至“发疯”。

  显然,这种“成为”或者说对角色的某种认同与社会学定义中的认同有所不同。在社会学语境中,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选择符合自己与该情境的角色。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一次的选择实际上都是在理解各种角色所包含和需要满足的角色期待后,依据不同的社会情境,采取适当有利的行为。正如社会心理学家S·史泰克所言,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其实在受角色认同的显要性程度影响。也即,我们对角色的认同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做出符合该角色的行为。在这一语境中的角色其实是指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的自我认同正是受社会角色影响。

  但是,网络世界中的角色认同与现实并不相同,网络中的角色常常被认为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我们可以依照喜好决定网络形象的性别、年龄、职业,这也注定了网络形象可以与现实形象毫不相干。

  这一前提下,“成为”背后的身份认同就显得极为有趣。

  “质疑”“理解”“成为”显然意味着能够认可、理解且接纳这一形象的形式逻辑,并选择与这一形象建立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与我们的现实角色、责任无关,而是由情感偏好决定。换言之,我们在用这种句式表达的正是情感偏好影响下的自我,这种身份认同的起点与最终落脚点,始终都是情感表达。

在记叙文中的素材和议论文中的例证中,同学们都可以贴切地使用和引用以上社会热点,提炼论点或作为论据,给自己的文章添砖加瓦,最后达到主题升华的效果。

如对“3+证书”有任何疑问,可以扫下方的二维码添加老师的微信进行咨询噢~致尚升本zssbjy.com聚焦于成人学历提升培训(高职高考、专插本、高考复读等),秉承“做好课程做好老师、做好服务”的价值主张,通过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力量、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先后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圆梦大学。


3+证书高考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