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空练习学生版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赂( )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 )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 )然( )。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 ),或( )未易量。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 )又在六国下矣。
挖空练习教师版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端)在赂(赠送财物)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重点归纳
【内容思想概述】
【文章思路结构】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天天,月月
四、一词多义
五、特殊句式
被动句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
六、文化常识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人、先祖、先烈。
2.邑 ①国都。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作邑于丰。”②城镇。本文中就是此义。③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赏邑万家,金百镒。”④田地划分单位。如《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⑤人聚居的地方。如《荀子·大略》:“过十室之邑,必下。”
3.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4.故事: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情景默写
【真题再现】
(2020·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答案】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练习检测】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弊在赂秦。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灭亡。
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5.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__________”。而燕国““__________”,才招来大祸。
6.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__________”,但非常可惜的是“___________”。
7.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10.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___________”,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___________”,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1.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__________”,那么一定会会出现“___________”的结果。
12.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13. 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14. 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15.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
16.《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
20.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2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2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_______________”。而燕国“___________”,才招来大祸。
2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5..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灭亡。
26.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27.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兵不利 ,战不善
2.暴霜露. 斩荆棘
3.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4.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6.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8.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9.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
10.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
11.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1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5.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7.暴霜露,斩荆棘
18.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9.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3.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24.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致尚升本深耕教育行业35年,与华师科教联合办学,聚焦于成人学历提升培训,包括高职高考、专插本、高考复读等项目培训服务。华师科教提供优质师资,教研成果显著,教学经验丰富;致尚升本提供教务服务,密切关注学生,针对学习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现已助力100000+学子圆梦大学!如您有提升学历方面的需求,欢迎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