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看文言文是不是都会感到头疼呢?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却不理解意思。其实,文言文的学习,只要掌握好虚词、实词、句式,基本上就可以攻克95%以上的文言文文章与试题。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但,其实高职高考常考的文言文虚词仅有18个。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1.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1.介词
(1)表工具,“拿,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例:侧盾以撞。
(3)表目的关系,译为“而、用来、来”。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例:拥火以入。(动词+以+动词)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
(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 关于“以”字介词和连词的判断方法。
作介词。标志:“以”+名词/代词/数词。
作连词。“以”位于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间,或者位于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例:拥火以入。夫夷以近。
1.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例: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而且) 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先让步,再推进一步)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句式:
a.“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例:“清且浅。”译为“又清又浅。”
b.“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例:“笑且入。”译为“边笑边入。”
2.副词。句式: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且+动词)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且+动词)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且+数词)例:年且九十。
3.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且如:译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4.动词
(1)译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
5.固定结构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若何:译为“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1.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例:我所欲也。师之所存也。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例:若属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
(1)所以:a.表凭借,“用来……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a.“到处”。例:所在皆是也。b.“所在之处”。
一、读wéi(第二声)
1.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例:因为长句。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
(2)作判断动词,“是”。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等到、当”。例:为其来也。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呢、吗”。
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何辞为?【标志:带有“何……为?”或“奚……为?”的句子】
二、读wèi(第四声)
1、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代词【动词+之】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之+名词】例:之属。之类。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之+名词/名词性短语】例: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其……之谓乎”、“何……之有?”】例:何陋之有?(译为有何陋?)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例: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筋骨之强。(强筋骨)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例:以其求思之深。(因为他思考得深入。)
3.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1、代词 (1)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及物动词+焉】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焉+动词】例:且焉置土石。 2、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形容词/副词+焉】例:盘盘焉,囷囷焉。 3、兼词 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这里)【位于句末或不及物动词后面,可将“焉”提前作状语】例:风雨兴焉 =风雨焉兴 (风雨从那里兴起)。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a.领属关系,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其+名词】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一般代指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其+动词/形容词】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第一人称代词,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自己(的)”。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 a.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些”。【其+名词】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b.近指,作定语,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其+数词】例: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还是、一定(要)”。例:汝其勿悲。(你一定不要悲伤。)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何其】译为:“多么”。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壮士,能复饮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作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乎+形容词/副词】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6)在句中的停顿,不译。例:于是乎书。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乎+名词/代词】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因+名词/代词+动词】例: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例:蒙故业,因遗策。(此处的“蒙”和“因”都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例:于今无会因。(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1、连词 (1)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是” 例:金就砺则利。(就)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原来是) (2)假设关系,译为:“假设、如果”,“那么、就”【后常接结果】例:入则为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或句式相仿】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但是”。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译为:“不是……,就是……”。例:非死则徙尔。 2、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名词:译为:“法则、准则、榜样”。 4、动词:译为:“效法”。 1、介词 (1)译为:“和、跟、同”。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为:“比、和……比较”。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译为:“和、同、跟”。【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例:然谋士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例:元载多与之金帛。(给予)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动词/形容词+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于二者为之。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例:马之千里者。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例:古之人不欺余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此处“其、也”均表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4)译为:“向,对,对于”。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译为:“比”。【表比较:形容词+于】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固定结构:【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于是余有叹焉。(因此) (2)连词,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以上就是《3+证书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一篇全掌握!》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的内容,请继续关注致尚升本网站(www.zssbjy.com ),需要了解广东3+证书(高职高考)相关的资讯,例如广东3+证书(高职高考)报名考试时间、招生专业录取分数线、复习备考资料等,可以扫下方的二维码添加老师咨询噢~
致尚升本www.zssbjy.com 聚焦于成人学历提升培训(高职高考、专插本、高考复读等),秉承“做好课程做好老师、做好服务”的价值主张,通过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力量、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先后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圆梦大学。